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热点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下一次公共卫生危机如何应对?

时间:2023-07-13 16:45:02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下一次公共卫生危机如何应对?

1982年,中国第一张为外科手术而设的重症监护病床在北京协和医院建成。1994年,杜斌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系完成了八年制培养,并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杜斌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重症医学工作,并着手创建了医院内科ICU。

在医学领域,杜斌被称为国内的“重症八仙”之一,几乎参与了国内所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2020年1月18日,作为国家卫健委派出的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杜斌第一时间进驻新冠疫情的风暴眼——武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杜斌说,他不是公共卫生学方面的专家,他的专长是危重病人的救治,但是从2003年的SARS,到如今亲历新冠大流行,他也开始思考,中国应该如何更好应对下一次可能的公共卫生危机。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说。图/受访者供图

一些专家呼吁,新冠疫情暴露了中国重症医疗资源的不足,疫情后应该加大投入,但杜斌并不这么认为。在医疗资源整体有限的情况下,他强调,应通盘考虑,更好应对下一次公卫危机的关键,不在于激进扩建设施,而是如何培养人才、缩小医院间诊疗水平的差距,在紧急状态下做好扩容。

不同地区医疗水平差别大是主要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新冠疫情三年中,对于不同区域间医疗资源的差距,尤其是重症医学学科的差距,你有怎样的感 ……此处隐藏3138个字……医院开始了一轮扩张潮,ICU也成为医院评级的重要指标,进入发展快车道。在你看来,新冠疫情对重症医学带来的影响是怎样的?

杜斌:总体来说,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促进了重症医学的专科发展。包括政府、医疗卫生界、老百姓,对重症都有了更多的认识和认可;政府的确对重症也有了一些资源的投入,这些都会促进学科的发展。

但是,在短时间内,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医疗资源都是有限的。任何一个专科都不可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或是增加。因为一个专科得到的医疗资源显著增多,就意味着其他专科的资源显著减少。因此,在重症医学医疗资源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如何谋划重症医学的学科发展,其实是摆在重症医学医务人员面前的实际难题。

中国新闻周刊:经历过这次公共卫生事件,你认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能够从中汲取怎样的经验,以便未来可以做得更好?

杜斌:我们知道疫苗很重要,药物也很重要。但是,下次我们能不能有很好的预测模型?

比如说一波流行冲击来临时,病人数量有多少、持续多久,重症病人有多少、会在何时出现,需要多少物资准备和人员配备,这对于重症医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最艰难的时间是一天,还是将持续一个月,差别很大。合理的预期能够让我们更加科学、有序地进行医疗资源的调配和应对。

另外,我觉得还有一点是,要认识到我们不是只看大流行这一种病。当某种疫情来临时,把多少资源放在当下流行的疾病上,多少资源放在其他疾病上,我们要做好统筹和协调。2020年初,疫情早期的时候,肿瘤病人、血液透析等病人的医疗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而且,其他地方后来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问题。

记者:彭丹妮(pengdannie@163.com)

实习生:李金津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下一次公共卫生危机如何应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