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乌克兰组织破坏‘北溪’的说法是美国愚蠢的宣传。”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9日高分贝抨击美国。
此前一天,《纽约时报》等多家西方媒体称亲乌克兰组织炸了“北溪”管道。消息传出之际,被多方怀疑为“嫌疑人”的美国压力山大。同在9日,克里姆林宫也表示,很难相信乌克兰参与破坏“北溪”的说法。俄外长拉夫罗夫9日表示,这一事件组织者不应逃避责任。
“就连欧洲普通民众也不相信”
俄塔社9日称,梅德韦杰夫当天在其Telegram社交网上写道:“有关亲乌组织破坏‘北溪’的说法是美国愚蠢的宣传。没有人相信。即使是深受其害的欧洲普通民众也不相信。这一说法的可信度很低,是编造的,是为了对欧洲人进行洗脑。”
梅德韦杰夫
除此之外,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9日也表示:“很难相信乌克兰参与破坏‘北溪’管道的说法。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只有训练有素的国家情报部门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国家并不多。”他还补充说,俄罗斯继续要求参与对这一恐怖袭击进行调查,以确保其迅速和透明。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9日报道称,就《纽约时报》有关亲乌组织涉嫌“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副发言人法尔汉·哈克8日表示“无法评论”。联合国这一表态引起俄罗斯不满。俄塔社9日称,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联合国秘书长古 ……此处隐藏2990个字……的一个因素。虽然最近几天普里戈津仍在不断向乌克兰方面喊话,警告对方尽快从巴赫穆特撤军才是“明智选择”。
天气变化,在《华尔街日报》6日的报道中也成了阻滞巴赫穆特局势升级的因素。
随着春季转暖,乌东部农村地区土地解冻,包括武装装甲车辆在内的交通工具容易陷在难以通行的田地之中,“这使双方的军事计划都变复杂了”。
有关巴赫穆特前线的信息和倾向性解读如此复杂,但这改变不了一个现实:
基辅刚刚明确表态不会放弃这个乌军在东部的重要补给交通枢纽,莫斯科则在强攻数月后更接近拿下这个战略要地以进一步推进特别军事行动,这确实让巴赫穆特之战成为俄乌冲突当下的最新焦点。
一位俄罗斯问题学者认为,有关这座乌东小城的攻防引起强烈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俄乌冲突持续一年多后已让国际舆论倍感疲劳。而美俄防长突然都对这个问题表态,乌总统也接连就此发声,就连瓦格纳集团这个雇佣军组织也在这个过程中能见度变得更高,顿时又激起一些人的“兴趣”。
尤其是对“巴赫穆特一旦落入俄军手中将意味着什么”,美欧媒体上还泛起一丝恐慌,于是它们就更忍不住加大关注和“解读”了。
但这位学者指出,巴赫穆特之战无论结果如何,更大一种可能是不会带来俄乌冲突的什么“重大转折”。
在美欧继续加大对乌军援而莫斯科坚称要将特别军事行动继续下去的时候,国际媒体更应关注这样一些细节:
冲突爆发至今,巴赫穆特原来人口中只有不到1%还留在城内,他们生活条件很差;持续数月的巴赫穆特之战已经成为一些人口中的“绞肉机”,俄乌双方都损失惨重……
别再怂恿,多劝和促谈,才是国际社会包括舆论真正该去做的。
图片来自网络